自從嚐到卷軸遊戲的甜頭後,已經無法回頭單純享受AVG遊戲,連養成遊戲的作業感都有點煩燥。
儘管如此,《徒花異譚》的文字功力十足,開頭令人驚豔的意境寫法,讓人彷彿身如其境,隨主角白姬的情感和視野所及之處影響。
以前接觸的AVG,通常淺白易懂,很快就能看過,多半仰賴聲優的演技、CG構圖、BGM帶起的情感起伏,以及角色的言行,來理解故事;然而,《徒花異譚》讀起來不僅像看文學作品,更像要緊緊攫獲玩家,讓人沒法快速讀過,需要放慢步伐咀嚼消化,進入想像的世界。
也因此,對於沒法親手戰鬥(超想拿筆戰鬥😆),只能袖手旁觀的我(玩家)來說,不耐煩是有,只能慢慢調整自身節奏;幸好《徒花異譚》以四本日本童話故事組成,看完一本故事,可停下來休息。
玩遊戲前,沒有看過簡介,只因仔仔推薦,就決定玩了。原本預想,玩家應該是火車上開頭的「我」,進入繪本世界,和破壞繪本的妖怪戰鬥,結果不是。
我真的很不會跑AVG,果不其然在第一本故事《開花爺爺》,很順利地引導到崩壞結局。不過那時也不知道,這樣算HE還是BE,想嘲弄天真的想法招致的毀滅,所以必然經歷的道路嗎?因此,隔天決定繼續跑第二本故事《浦島太郎》。第二本故事一開出好結局後,馬上回頭重開《開花爺爺》的結局;後面的《瓜子姬與天邪鬼》也開出好結局,並開通《桃太郎》和《徒花異譚.現》的繪本。
以下劇透核心劇情。
《徒花異譚》表面上看似點出童話故事的殘酷之處,實際上暗喻著白姬的現實處境。既可逃進夢裡做幸福的夢、遇到想見面的人、忘掉不堪的現實;然而,那些人與現實的回憶有很深的關聯,導致無法避開「徒花摧毀者」。
一開始白姬完全失去記憶和情感,隨著一本本故事的遭遇,逐漸想起她在徒花鄉的使命的由來,最後透過《桃太郎》揭開現實的慘狀。妖怪故事中的「惡鬼」象徵著死神、死亡,說是絕望也不為過。
……然後我後悔買股桃太郎。想當初看OP,最喜歡的人物立繪是桃太郎;沒想到故事真相和現實緊密到無法忽視🤐😖
我很容易把自己帶入角色,進入情境。跑到《現》結局,看到「開花爺爺」,忍不住掉淚;當然,一知道桃太郎的真實身分是白姬的病逝的那一位,瞬間進入修羅場,即使知道「那一位」在《現》扮演引導白姬回去的重要角色,也是她視為朋友的結盟對象,還是頗尷尬😶。
……好歹邊玩邊為桃太郎截了十張圖。看看這精美的五張:
總之,很喜歡《徒花異譚》把童話故事的殘酷之處與現實以暗喻連結,並在《現》中,以四位故事主角作為嚮導,細膩地呈現正向力量,好比消亡並非絕對,可能以另一個形體默默守護,度過各種死亡意象的難關。
至於《徒花異譚.夢》只出現春夏秋三個故事的季節,沒有冬天的《桃太郎》;遊戲說過,徒花鄉四季分明,那麼,冬天的代表人物或許非黑筆莫屬,不會有桃太郎的存在,畢竟黑筆也是冬天的徒花摧毀者,是白姬根據回憶創造出來的人物……
唯三不滿意的點,是白姬的立繪、「恋」的翻譯和系統AUTO操作。
白姬的立繪的臉型有點圓。猜測可能想暗喻白姬的失憶如嬰兒般無知,亦呼應她的童年;然而,白色和服將臉型襯托得好似嬰兒肥,只要一逼近螢幕,和桃太郎的瓜子臉相比,讓人忍不住想移開視線,無法想像和白姬小時候側臉那張是同一個人。
第二,「恋」居然翻譯成「愛」:
比對goo辭書和教育部字典對「戀」的意思:
而「愛」在教育部字典定義:
- 親慕的情緒或親密的感情。如:「同胞愛」、「親子之愛」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何謂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。」
- 所喜歡的人或物。如:「吾愛」、「割愛」。
「愛」這個詞可用很廣泛,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、同胞之情等等;而「戀」明顯是對特定人事物。開花爺爺對小白的「愛」和乙姬對浦島太郎的「愛」不一樣,所以劇本才會以「恋」區別。
既然中文有「戀」這個字,比起「愛」,意思更接近日文的「恋」對特定人物的強烈情感的意思。為何翻譯改成「愛」呢?
第三,系統各方面清楚好操作,就AUTO有點奇怪;只要一句一結束,便會秒跑下一句,不會留時間讓人看完最後一個字。明明有優秀的文筆和CG,沒法用AUTO流暢進行繪本般的有聲書閱讀,實在可惜。
小抱怨歸小抱怨。
《徒花異譚》整體來說,劇情、角色、音樂和美術都讓人很滿意,純粹當故事看可以得到樂趣。喜歡童話故事的玩家,應該會有共鳴,比如:想與人討論故事的版本差異,故事因人的意志變化,以及和人分享閱讀故事的樂趣吧。
最後來個私心隨筆收尾:
- 想看《一寸法師》出現在徒花鄉,會是怎樣的故事;
-
不行,還是好喜歡桃太郎💗✨,反正官配絕對支持
,請讓我跟桃太郎回家(喂#
堅毅挺拔的男人回眸很美!
這男人在可愛個什麼勁啦 ,從頭到尾都好可愛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